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第彡只眼睛看世界

看出清淨心

 
 
 

日志

 
 

【转载】徐小虎 · 王季迁 · 《画语录》  

2015-10-14 20:23:13|  分类: 红尘滚滚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本文转载自萬君超之博客《徐小虎 · 王季迁 · 《画语录》》

     徐小虎先生的《被遗忘的真迹——吴镇书画重鉴》去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她的《画语录》也预计于今年67由该社出版。《画语录》相对《吴镇书画重鉴》而言,可能更适合于古书画爱好者、有志于学习中国画的读者深入浅出地讲授中国画笔墨之魅,可谓雅俗共赏。据悉本书还将收入王季迁先生的,其中有笔墨摭谈》和《吴湖帆先生与我》但愿《画语录》能够做成一本经典的传世之作。


    徐小虎先生于19711980在担任加拿大维多利亚美术馆东方部部长期间,为了解传统书画家和收藏家如何鉴赏笔墨,专程到美国纽约王季迁(别署已千19062003)先生(以下名字后省略“先生”称谓)家中进行访谈,采用的方式是徐先生先提问,王先生再逐一解答并作示范,先后历时八年之久。其中部分访谈记录后来由王美祈女士翻译成中文《画语录》,并1984年至1985年分十六篇连载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文物月刊》,颇受好评。

徐小虎 · 王季迁 · 《画语录》 - 萬君超之博客 - 萬君超之博客《画语录》(《故宫文物月刊》)复印本


 


王季迁是鉴藏家、画家和古书画商人,平时非常忙碌。要长期对他进行访谈,对一般人来说几乎是一件不可能之事。但他对徐小虎绝对是一个破例。这或许是徐先生有在国外任博物馆馆长的经历,以及她在美国研究中国艺术史学界的人脉,和她出身名门世家的缘故吧?徐、王两人每次访谈的形式是:徐问王答(可能采用录音方式)。王先生有时还将自己收藏的古书画拿出来作教材,或当场用毛笔在纸上作具体示范。而每当到用餐时,就邀徐先生一起入桌,犹如家人一般。用餐结束后,或再继续,或当天访谈即告结束,第二天或以后有机会再继续。


王季迁是一个述而不作的大鉴藏家和画家,他不擅长写学术文章,所以他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书画史学者。而徐小虎则有西方艺术史学和日本艺术史研究的专长,尤其擅长对作品图像结构的解读和分析,但她不会书画。她所想了解的有关问题不仅自己要明白,而且还要使外国人也能有所领悟。两人在古画鉴赏方面上乎没有“交集”点。但徐小虎是一个在此方面绝对有悟性人。所以,她的提问首先从中国绘画中的基本理论(如“气韵”、“六法”等)品画方法、绘画材料(笔、墨、纸、色等)特性开始。因为不了解这些基本情况和概念,就无法续展开。然后再依次从绘画技法,比如各类皴法、渲染和用笔与雅俗的关系,中锋与侧锋的区别,笔墨美感等,最后逐家逐派评价名家的风格特点。其中重点画家有:沈周、倪瓒、唐寅、“四王”、石涛、八大、牧溪、梁楷、王蒙、黄公望、夏珪、戴进、李唐、陈洪绶。上述画家是徐小虎提出而由王季迁来作解答。因为王先生鉴定和研究的强项是南宋绘画、元四家、吴门画派、石涛、八大和“四王”,而牧溪、梁楷、戴进等似乎相对研究较少。他对禅画和浙派评价不高,似仍保持着传统意义上的绘画审美趣尚。


在中国画鉴赏和研学时,必须要对某些特定的术语有所理解。徐小虎问:“你对‘神’、‘妙’、‘能’三品目的定义为何?”古今许多人均对此有过的不同的阐述,歧义呈。王季迁采用“我注六经”的方法予以解答:他主张将“妙品”去掉,认为它只能使画品分类更加混乱。而只留神、逸、能三品。他认为:一个画家达到比一般画家都高的境界,并且能画不同的种类,就可称为“神品”,比如赵孟頫、唐寅、石涛、八大等。有技巧能力而缺少表现的是“能品”,比如戴进、王翬等。有特别精神或表现,但缺乏技巧的是“逸品”,比如董其昌等。但董氏在书法上可列为“神品”,因其极富技巧,并且充满了神奇的新精神。这一点到与启功先生评价董氏“书深画浅”,颇为近似。虽然,王季迁的某些观点纯属一家私见,应可商榷,但它确实对后学者有颇多启发意义。我以前一直误认为他仅是一个只会作“真、假、疑”简单鉴论的大鉴藏家,其实远非如此他在此方面造诣极深,绝非浪得虚名


徐小虎 · 王季迁 · 《画语录》 - 萬君超之博客 - 萬君超之博客


《宝五堂藏中国古代书画(纪念王己千先生)》(保利国际拍卖公司2009年)


 


中国画家的绘画风格都有自己或时代的特性,即便是同一流派中的画家也有明显的个性区别。每一个画家,总有一风格特征作为栖托,这也与书法家相同。造成各个时期或画家各自不同的风格,与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审美和所用的媒材等有关。王季迁在长期的临摹、鉴赏和收藏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套审美方式和鉴定风格。他熟悉每个画家的笔墨风格和细节精髓(不妨称之为DNA),他认为:“笔墨像人的声音一样,它们有个别的特性,而互不相似。国画中的笔墨就如受过训练的声音一样。”他甚至可以将一幅名画背临到几可乱真,也可以分辨出一件画作中所用之笔是狼毫,还是羊毫等。所以,他鉴定古书画最大的特点就是看笔墨细节个性风格。即以目鉴(“望气”)为第一要义,他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那些储存在脑海中的笔墨基因。这也他终生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而练就出来的一门极具操作性的看家绝技。


徐小虎与王季迁两人的《画语录》,其实也是西方艺术史观与中国传统艺术史观的交流或碰撞,他们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学术理念。尤其是两人对古代绘画“雅”和“俗”方面的审美分歧,对今天的研究者或古画爱好者有相当的借鉴意义。比如在关于牧溪等人绘画的评价上,徐小虎因受日本学者(如岛田修二郎)的影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王季迁将之放在整个绘画体系中来考察,就予以了否定。在多次谈画中,王季迁对王原祁的评价非常之高,并认为在绘画笔墨结构上,足以可与倪瓒相提并论,也可称是“清代的王蒙”。所以王季迁说:“元代弹的是二重奏、三重奏,王原祁则像一个室内交响乐,声音丰富得多,他以抽象笔墨作为纯笔墨之美。”在王季迁多次的启发和指点下,徐小虎也逐渐认识到了王原祁绘画的重要意义。但是,她当年或许未必真正能领略到“王原祁将黄公望、董其昌笔墨的抽象化推向了极致”。王原祁其实是山水画史上最后一位大师,麓台之后无山水。另外,王先生对清初画家蓝瑛也有较高的评价和画史定位,亦可谓独具慧眼。


徐小虎 · 王季迁 · 《画语录》 - 萬君超之博客 - 萬君超之博客


王原祁设色山水扇面(上海博物馆藏)


 


在徐、王两人的整个谈画过程中,王季迁详细、耐心和深入浅出地与徐小虎讨论了许多绘画史问题。在书画史研究和鉴定方面,王先生没有相关的专着传世,而《画语录》可以称为一部口述性质的专着。真的要感谢徐小虎,正是由于她长期不懈的访谈,使读者从中学到了一个鉴藏大家某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独门密技”。她后来在《吴镇书画重鉴》英文版《自序》中也说过:“2003年辞世的王已千先生,以长达数年的耐心,不厌其烦单独地教授我中国笔墨之奥妙。……对这些卓越的老师们,言语上的谢词绝对表达不出内心溢满的感恩;我只能努力地拼命,以期不让他们失望。”从某种程度上说,徐小虎通过王季迁长达数年的传授,也使自己的中国绘画史研究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画语录》给读者最大的启发是:一件古画或一个画家,应该从多个视角去进行鉴赏和研究;也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存在。


徐小虎 · 王季迁 · 《画语录》 - 萬君超之博客 - 萬君超之博客


徐小虎先生被人称为“博物馆里的打假者”。一个绝对有趣和幽默的老太太。


  评论这张
 
阅读(17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